2024 年,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坚持“创新发展,强院兴农”的奋斗目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强内部管理,立足主责主业,抓紧抓实水稻、玉米、大豆和植保的科研推广工作,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本地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的品种与技术支撑。
紧盯项目管理,推动科研工作提质增效。我院高度重视科研项目申报工作,积极谋划、重点突破。今年全院在研项目 25 个,其中国家级项目 8 个;省级项目 14 个;市级项目 3 个,项目总经费 384 万元。并参与申报国家科技部“粮丰”项目 1 项,组织申报吉林省科技发展项目2 项、通化市科技发展项目 4 项、通化市人才团队项目 1项。通过审定品种 18 个,其中国审玉米品种 2 个;省审水稻品种 12 个,玉米品种 2 个,大豆品种 2 个。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 项。在国际国内发表科技论文 11篇,其中 SCI 1 篇。
建设院内项目储备库。组织开展院内青年科技人员储备项目汇报会,通过专家评审,选出优质项目录入储备库,为后续科研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新品种选育水平。我院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开展食味品质群体研究,研发的水稻优质品种“通系 943”“通禾 861”,在第五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中荣获金奖第一名和第九名,对引导水稻育种创新方向、实现水稻优质优价发挥积极重要作用。
在 2024 年吉林省农作物高产品种竞赛活动中,通过田间鉴评,吉林省 2 个水稻品种获得二等奖,均来自我院,分别为通育 271(771.9 公斤/亩)和通禾 8501(766.12公斤/亩),为吉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品种支撑和技术支持。
依托国家玉米产业体系试验站和国家水稻产业体系试验站 2 个平台,大力推进水稻、玉米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科技支撑和服务产业发展;农艺农机融合集成技术研发、示范推广,促进水稻、玉米绿色高效发展。
搭建共享平台,创制优异种质资源。为加强全国玉米遗传育种经验的交流和优质种质资源的综合利用,组建了“南北学院”,并开通公众号。今年成功举办了“南北学院”第一届玉米育种交流研讨会,参会人员达到 200 多人,交流种质资源 100 余份,实现了由经验交流向资源交流的转变;为提升优良资源组配效率和效果,依托南北学院组建南北众成资源组配平台,实现南北学院由技术交流到资源组配落地,组配众成优势组合达 11 个。
拓宽合作领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我院在国家大力提倡“科企合作、联合攻关”的前提下,以育种团队为单位与吉林省鸿翔农业集团、青岛清原农冠种业等多家国内大型种业开展全面深入合作,创收经济效益 165 余万元,在育种工作持续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与延边大学农学院、吉林科技学院、台州市农科院、丹东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技术和人才交流平台,有效推动育种联合攻关再上新台阶。铁岭市农科院、台州市农科院、山东登海道吉种业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到我院考察学习,深化合作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聚焦育种人才,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为加大对科技人才培育力度,我院大力实施“练苗计划”,推选在岗位任职锻炼 6 人,提升年轻干部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选派2 名优秀科研骨干到省农科院挂职锻炼,拓宽科研人员视野,提升科研水平;由省农科院派驻 1 名同志到我院任副院长指导工作,为我院科研发展注入强大外力。推出“科研行政一体化”制度,打破科研行政界限,选用优秀科研人员担任行政职务,加强后备干部储备,让行政人员全部进入科研一线,平等享受科研成果红利。举办学术交流汇报会议、田间大比武、优势组合多点鉴定等系列活动,其中以“创新突破,富民强院”为主题学术汇报会达 11 场,累计 600 余人次,充分激发了科研人员创新能力。推出“首席专家”制度,选举 4 名学科首席专家,引领学科方向,建设超级研究课题,突破育种研究瓶颈,提高科研效率。健全人才评价机制,认真完成职称聘用、人才申报等工作,今年成功申报三级研究员 2 人、“科创专员”1 人、吉林省农学会理事会员 7 人、个人会员 18 人、吉林省第九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 10 人。
优化服务管理,助力科研工作蓬勃发展。坚持以党建工作为引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严格落实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三会一课制度,加强政治和业务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站位和强化能力建设,为全面推进农业
科研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认真梳理完善监督管理制度 32 项,进一步强化纪律规矩意识,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廉政风险。
定期在快手、抖音、微信视频号推送宣传视频,讲解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浏览量累计达 86 万余次,拓宽农技服务覆盖面,推动农技服务扩面提效。对全院供暖设备进行及时维修和更换,确保供暖正常运行,为职工和家属楼居民提供优质的供暖服务。
获得吉林省科普教育基地、吉林省高素质农民个培训基地、吉林省农业科技学院农学院教学实践基地称号。 我院认真落实科技学院实训基地工作,通过试验示范和实操实训,让大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期间培养研究实习生 2 名。组织科研人员参加专业技术培训班,共达 7 余期,训高素质农民 700 多人次。为幼儿园、中小学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3 次,受教学生达 500 多人次。
我院将继续围绕“三农”工作主线,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服务效能,坚持向“新”而行,不断积蓄迸发提“质”升级的澎湃力量,为建设农业强国作出农科贡献。
一是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激发创新活力。随着新型科研组织模式的出现,农科院结合工作实际,将以重大科研任务为牵引,成立跨学科、跨部门的研究团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效合作,进而满足科学研究自由探索的需要,促进整体科研能力的提升。二是应用新型育种技术,培育优良品种。全球生物育种蓬勃发展,作为科研院所将紧跟步伐,加强对单倍体、基因编辑等生物技术的应用,加速培育易机收、耐高密玉米新品种,优良食味、耐盐碱、功能性水稻新品种,高蛋白、高油、功能性大豆新品种,进一步加大种质资源搜集、保护、鉴定和育种材料创制力度,建设核心种质资源库。三是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快成果转化。近年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呈现欣欣向荣的崭新局面。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我院将继续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明确各类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提高创新效率;加快建立全面评价体系,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不同环节和阶段,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推行干部任用、职称聘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新举措,对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实现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进行激励,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工作主动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