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热烈庆祝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网站正式开通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事人才 > 人事人才人事人才
朴亨茂
作者: 发布于:2014/10/24 15:26:14 点击量:
放大  缩小  默认
  已故水稻育种专家朴亨茂同志是通化市农科院水稻育种攻关课题组组长,研究员。延边农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通化市劳动模范。1998年被授予国家政府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因患肝癌医治无效,于1998年5月13日19时在长春不幸逝世,年仅六十岁。朴亨茂同志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伟大旗帜,刻苦钻研,勤于实践,奋勇攀登科学技术高峰,赶起世界先进水平,为祖国的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把毕生的精力乃至生命献给了伟大的科研事业,体现了科技工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伟大胸怀。
  立志科研,科技报国
  朴亨茂出生于1938年9月延吉一个贫穷的朝鲜族家庭。父亲曾是个乡村“游医”,微薄的收入何奈维持十口之家。在一次上山采时父亲落崖致残,使艰辛的家境“雪上加霜”,缺衣少食,经常有上顿缺下顿。有一次仅因争吃一个土豆,兄妹八个竟大打出手,作为长兄的他心如焚膏,怎样才能甩掉这缺衣少食的拮境,夜不能寝思索着未来人生。子继父业这是顺理成章,但他却背离了父亲让他从医的期盼,放弃了梦寐以求将来成为“建筑师”和做一名“文学作家”的理想,辞去了建筑学院的学习机会,却一无反顾地于1960年来到延边农学院农学专业攻读,渴求知识立志务农,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去改变农业落后面貌。他于1964年9月以优异的学习成绩结束了大学学习生活,踏上了科技报国的征程。
  契而不舍,勤于实践
  朴亨茂由延边农学院毕业后,分配到通化市农科院从事水稻育种技术研究工作,一干不是三十多年。这位又黑又瘦貌不惊人的懦面书生,却有股常人没有的韧劲,刻苦钻研,勤于实践。他参加工作三十多年如一日,从来没有时间概念,每天都是夜以继日地刻苦钻研、学习工作,补充自己的科学知识,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午夜12点以后方能就寝。什么夫妻情爱,父子欢情他都置之度外。就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陪护他在医院治疗的妻子赵粉善晚间同他挤在一张病床上,时而清醒的朴亨茂怕赵粉善掉落在地上,用他软绵无力的手往里搂搂她,这极为普通的正常之举,竟让赵粉善哽咽出声,这是结婚三十多年从来没得到的丈夫的拥抱与亲热,就是这一霎间的举动,竟让她激动不已。在病塌前,他拿出青年时代的照片给三个儿女看,孩子们风趣地说:“爸爸年轻时是个美男子。”朴亨茂笑了,孩子们见到父亲的笑容竟哭了,因为从来没有看到爸爸对他们笑过。并不是朴亨茂没有亲情不懂情感,只因他把工作扑克成比什么都重要,全身心投入以他酷爱的科研事业。妻子理解,子女理解,原为他是在为党工作,为他所酷爱的事业而拼搏。与此不同的是,他经常深入到农村的生产田里,农民的家庭中,谈笑风声与广大农民交谈,了解当地当前农业生产现状和解答传授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热情接待来访咨询的农民群众,每当外出和考察扑克到农民不规范的田间作业,他都要上前讲解和亲自示范一番,深受农民的爱戴。当听到他病逝的噩耗,一些农纷纷前来院里向领导及家属表示常常的怀念、崇敬和叹惜。朴亨茂常常告诫助手们:“要深入到农村生产实际中,多了解、多观察、多听听农民的意见,要多实践,实践才是检验趔的唯一标准嘛。”他就是这样风雨不误,不管酷署寒冬,经常穿梭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不断提高武装自己。无休止地工作,人累瘦了,身体造垮了,有人说:“老朴是累死的。”这话一点也不过份,这就是他契而不舍,坚韬不拔,为党的科研事业献身的革命精神。
  初显身手,一鸣惊人
  1966年,有两份高质量的考察报告引起了通化市农科院领导的重视。报告中,详细分析了全省和通化地区水稻生产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采取的对策,报告不仅有理有据条例实际,而且颇有文采。这两篇考察报告竟出自于仅参加工作两年的“小字辈”朴亨茂之手。在学校城他是“科研小组”组长,不但思维敏捷,而且动手能力强。参加工作后,主动要求下乡蹲点,不论是外出考察,还是开展社教,时时刻刻都在观察和思考着省内外水稻生产状况。六年年代后半期省内种植的高秆品种,既不抗病也不抗倒伏,水稻产量有减无增。基主要原因缺乏适区种植的新品种。朴亨茂在考察报告中提出引进优良品种的建设,得到领导的赞同,派他到北京中国农科院引种。很快,他引进100多份矮秆中外品种。当品种拿到院里后,众人看了直摇头,说这些品种肯定站不住脚,农民根本上不认“矮秆”品种,这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他不争不辩,抗拒着私下的纷纷议论,埋头于逐一进行生态、抗逆性和生产性能鉴定,筛选出一批品种示范推广。他深信自己的努力一定会成功。1969年,全省发生严重低温冷害,一般品种只有一半收成,而他从中国农科院引进的日本品种“下北”,编号为“京引127”却一鸣惊人,竟达到八成。1971年,他在蹲点的梅河口市中和乡黎明村创造了“千亩千斤”竞赛新记录,平均亩单产增加了100多斤。“京引127”后来被确定全省主推品种,到1985年推广面积占全省水稻面积的70%以上,实现了全省第一次品种更新换代。该品种在省内外推广利用长达20年之久,净增收稻谷7亿多公斤,净增加社会经济效益5亿多元。“京引127”象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北方粳稻区闪烁发光,在辽、黑、京、津、蒙、豫、晋、宁、新等十省区广泛应用。成为我国北方粳稻品种有史以来推广范围最广,应用面积量大,利用年限最长,经济效益最显著的裟发优良品种,为我省乃至北方稻作区水稻生产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初出茅庐,朴亨茂就显示出了他超前的科研意识。
  勇于挑战,敢为人先
  70年代初,朴亨茂同志敏锐地发现国内外水稻育种研究处于进展缓慢地徘徊局面。他忧心如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焚膏继晷,终于找到其主要病结是水稻基因库困乏所致。原有的基因库几乎用尽,育种迫切需要的新基因尚未找到,当务之急就是扩大和丰富水稻基因库。这时,梅河口市农民育种专家李桢生育出了“玉米稻”。玉米和水稻杂交?这在全国的学术引起了巨大争议。按传统的遗传育种理论,这是不可能的!而朴亨茂听到这个消息,犹如心头划过一道闪电。水稻基因库贫乏,在于水稻种间“近亲繁殖”,而玉米稻则属于更大范围的属间杂交,这“不可能”当中,或许就蕴含着育种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于是,他勇敢地承担了省科委“水稻属间远缘杂交应用基础研究”科研课题,向“不可能”挑战。顷刻间,满城风雨,众说云云。有的说他是“异想天开”,有人说他是“疯子”,也有的好心专家劝他:“年轻人,别浪费青春了,那么多资深专家都不去搞,这根本是不可能地,是走死胡同,弄不好会身败名裂,一辈子啥也不是。”面对这强大的压力和风险,课题组有的人退出了,只剩下朴亨茂和赵粉善二人初衷不改,这课题从此成了夫妻课题。为完成这一研究任务,他便没日没夜地苦心钻研,自学了日语、英语以及分子生物学、生化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有关的实验技术,白手起家,建起了实验室。
  这一年夏天,《人民日报》报道了中科院动物所从金鱼身上提取基因注射到鲤鱼身上获得成功的消息。朴亨茂如获至宝,他抓起这张报纸就往实验田里跑,采集完玉米花粉,马上放进加冰块的大暖瓶中,一路抱着暖瓶乘火车急赴北京,请专家们帮忙。他曾先后到中科院各所、北大、南开、复旦等院、校拜访了全国知名的吴素萱、谭家桢、童第周、周光宇、陈英、林世成等老一辈遗传和育种专家。朴亨茂操着不太熟练的汉语,敲开了一所所科学殿堂的大门,求知心切,争分夺秒,他打出租车去拜见专家。由于在“极左”的年代,回来时没有得到鼓励的支持,反而却在职工大会上挨了批判,说他是“腐化堕落”、“寄生虫、败家子”。他默默地承受着巨大压力和打击,仍然依旧地拼搏。他系统总结了国内外远缘杂交研究成果,积极运用刚刚兴起的分子生物学理论,大胆地设想从其他植物中将有用的基因转移到水稻中来,以改变水稻基因库现状。这就需要打破常规,探索新的技术途径。冒着多方压力和人们的冷潮热讽及身败名裂的风险,拖泥带水着骨瘦如柴和多种病疾的身躯,契而不舍地与旧的传统研究观念挑战,与岁月争分秒。为了党的科研事业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把一切置之度外。这就是他的敬业精神,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的事业心责任感,这就是他的人生追求和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能有几回搏”,经多年无数次试验的基础,于1975年首次提出“非精卵结合性远缘杂交”新的遗传学理论观点,在1978年全国农作物远缘杂交学术会议上公布和研讨。立即得到科技界的关注和专家、同行们的肯定。我国著名分子育种专家,今年八十高龄的中科院上海生化所的周光宇研究员,曾来到通化市农科院赞扬说:“朴亨茂对分子育种贡献蛮大的……他是个真正的学者,作为农业科学家他是蜚常了不得的。”竟和朴亨茂成了“忘年交”。从此,我国将远缘杂交分为“精卵结合型”和“非卵结合型”两种,填补了遗传学理论的空白。
  无畏追求,再攀高峰
  理论的突破并不等于最后的成功,培育出新的品种资源才是最终目标。朴亨茂又把目光投向野生植物——“菰”上来,索取新的基因资源。把“菰”的部分优良基因导入到水稻中来,却面临着一个又一个难题。这时显示出一个学科带头人的天赋,他多才多技,没有专用的极其细小的试管,朴亨茂自己烧制;没有注射用的基因枪,自己制作;采集花粉有残留,他发明了“真空去雄泵”;菰和水稻之间缺少亲和力,朴亨茂又在国内首创了“复态导入法”,巧妙地将菰的部分基因,成功地导入到水稻品种“松前”获得成功,从其后代中得到一批崭新的转菰基因材料。经以色列魏兹曼研究中心检测,已找到转“菰”基因的佐证,丰富了水稻品种基因库,使这项技术研究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1987年,因此项技术先进,材料新颖和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荣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辛勤的汗水,必然换来丰硕的果实。他没有停滞,继续攀登,以丰富的转菰基因材料为基础,进行多抗、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选育研究。“菰”的部分基因导入水稻后,杂交出的后代既象草又象稻,产生“疯狂分离”的现象。经过十年漫长而艰苦卓绝的努力,历经成千上万次的选择、定向培育,终于成功地选育出“通31”、“通35”等一批优良品种和数十个优良品系。正当八十年代末,我省种植的水稻品种,抗性低下,增产潜力不大,缺少“当家”品种之际,以“通31”、“通35”等为代表的不同熟期多抗、农艺性状好,高产系列水稻新品种脱颖而出。由于含有菰的优秀基因,迅速为广大农民认可,它就象潮水般涌向肥沃的北方大地,不推自广,在北方粳稻区普及利用,开花结果。特别是“通31”、“通35”均具有多抗性、丰产性强、适应性广、产量潜力大、品质性状好等优良特性居一身,在水稻品种历史上实属罕见,是水稻育种研究里程上一大突破。目前,通系水稻品种已成为我省水稻的“当家”品种,推广面积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60%,实现了全省范围的又一次品种更新。同时,“通35”在北方八省区广泛种植应用,结束了日本品种主宰北方稻区的历史。近十年来,增产水稻15万多公斤,创社会经济效益17亿元。从1994至1997年利用水稻品种开发创收达400多万元,改善了科研条件。通系水稻品种为通化市农科院在市场竞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朴亨茂为我省水稻生产史又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为全省的水稻生产和科技进步,做出了卓越的成绩。1995年水稻新品种通35,获省政府推广一等奖;1996年又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通化市科技进步特等奖。
  近年来,朴亨茂正在试验把“马唐、狗尾草、芥桔、稗草”等更高等植物的基因导入到水稻中,以进一步改善水稻品质;还尝试着把中草药的基因导入到水稻中,以生产出具有中药基因的保健米,为此建立起一个小型植物园。朴亨茂知识渊博,思维敏捷,善于抓住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和方向性问题。八十年代初,发现水稻生产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和现行技术诸多不合理等因素,从农业生态角度致力于寻求改变现有状况,适应21世纪农业发展的途径。1994年根据十多年来农业生态、环境、农作、植保等各方面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果,设计组装了“水稻绿优工程”集约农业新技术体系,以杜绝农业自身污染,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他独创我多学科相结合,高科技含量的水稻产业化工程。其目的是生产出完全不使用化肥农药的绿色食品大米,打入国际市场,让种稻农民都富起来。这项技术被列入吉林省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区项目,在梅河口市曙光镇已进入示范应用阶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条道跑到黑”、“异想天开”、“不可理解”,无论人们怎样议论,执著迷恋水稻的朴亨茂从没有停止过探索的脚步,他所追求的太高太高,想干的事太多太多。他身后留下的成功的果实恰恰证明了他超越平凡的伟大之处。
  魂系水稻,精神永存
  1998年4月23日,刚强倔强的朴亨茂,终因积劳成疾住进了医院。经梅河口市医院初步诊断已是肝癌晚期。人们瞒着他的病情,急速送到长春市住院进一步治疗。
  住的第一天,省农业厅科技处的领导同志来扑克望他,见床头还放关一本英汉字典,就劝他别再看了。朴亨茂却难为情地说:“哎呀,就这次出来没有带书,走得太急啦!”当听说农业厅正筹备召开“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研讨会”时,他极为遗憾地说:“我怎么不知道这事呢?”农业厅领导同志连忙安慰他说:“你有病了,所以没通知你。”朴亨茂听了又急切地问:“那会上有没有材料,有的话,一定给我弄一份全套材料。”
  住院的第二天,东北师大生物系的刘宝博士来了,听说他还要去以色列,朴亨茂叮嘱他说:“一定要进一步合作,继续鉴定通系水稻品种的新材料。”住院的第三天,深圳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为朴亨茂捐助价值两万元的药品,记者随同前往医院。病塌上的朴亨茂,脸色灰暗,腹部肿涨,可恶的癌细胞已经向全身扩散。大家含泪向他表示问候,朴亨茂却吃力地表示说:“你们放心,我好好配合,赶紧治,我还有很多的事要干呢……”
  住院期间,人们请来了省内最好的大夫为朴亨茂诊治,大家都希望出现奇迹,希望朴亨茂的身影再回到通化市农科院。5月13日下午4时,住院20天,已多次昏迷的朴亨茂再次清醒,晃忽间,看到单位的领导和同志们都守在他身边。平日里,朴亨茂埋头育种,与其他课题的人交往很,看到这么多的人都放下手头工作来看望他,心里十分不安,他眼含泪水,断断续续地哽咽着说:“病好了……我一定……尽力工作……报答组织上的关心……”说完又昏迷过去。这是朴亨茂留给我们的最后遗言!晚上7时,朴亨茂心脏停止了跳动,匆匆地走了,没有给他的家人留下支言片语。他所牵挂的就是水稻,眷恋着他的研究事业,住院期间让助手们带上研究材料,精心的指导。他魂系水稻,献身科技,就在他被列为“省管专家”之际走了,他留下的遗憾是未了的事业。
  朴亨茂同志不幸逝世,我们悲痛不已,怀着沉痛的心情思念他,缅怀他。思念一位杰出的水稻育种专家永远离开了我们,缅怀他为人类、为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分享到:
评论加载中...
内容:
评论者: 验证码: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王荣昌
版权所有: 地址:吉林省梅河口市海龙镇 电话:0435-4715158 传真:0435-4715158 邮编:135007 吉ICP备140014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