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通化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科研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在玉米育种方面,涌现一批优秀玉米育种专家,选育出一批好品种,在创新突破、科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
一、培养优秀育种人才,优化育种传承结构
科研工作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科研人才培养,通化市农科院视老专家为宝,中年科研人员为脊梁,年轻优秀科研人员是苗。通过汇报授课、交流研讨等方式传承科研经验、交流丰富育种材料,通过挂职锻炼、人才交流等方式培养年轻科研人员茁壮成长,逐步优化形成老、中、青科研人才全面发展的合理布局,实行学科“首席制”,明方向,树旗帜,以老带新促科研。农科院现有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5人,省高层次C类人才1人、D类人才5人,省科技成果转化个人贡献奖1人,省青年人才1人,省劳模1人,市劳模1人,省粮食先进工作者1人,省创新创业优秀人才1人,省科创专员3人。
二、选育优良玉米品种,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2020年以来,我院在不同生育期品种选育都有突破,共计审定玉米新品种13个,其中通过国家审定2个;在加强玉米育种创新的同时,加大成果转化力度,转让玉米品种生产经营权7个,效益243万,实现了科研经费自我补充。
三、加强合作育种攻关,面向市场选育品种
在国家大力提倡“科企合作、联合攻关”的前提下,通化市农科院与吉林省鸿翔农业集团、青岛清原农冠种业等多家合作育种攻关项目4项,完成项目总金额600余万元,审定了多个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种,满足了企业的发展需要。
四、突破地域局限性,组建南北学院交流平台
2018年,通化市农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姜立雁同志为加强玉米遗传育种经验和优质种质资源的交流利用,创建玉米育种交流群,命名为“南北学院”,通化市农科院多名科研人员参与其中。通过近7年的发展,现在共组建三个交流群,群成员近 900 余人,均是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玉米育种的优秀科研人员。群内首创成员值日制度,每年 365 天不间断输出优质交流值日文章,以值日文章为内容开办《南北学苑》公众号,累积刊发原创文章共 1700 余篇,年阅读量达到100万次,《南北学苑》公众号成为了解当前玉米行业进展、科研方向的数据库,把群智慧变成社会的财富。
为了打破区域限制,提升资源利用机会,姜立雁同志于2024年组建“南北众成”资源组配平台,实现了由技术经验交流向资源交流转变,从单纯种质资源创新向组配成有商业价值品种转变,从而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目前已有95家单位,500多份优良资源入驻“南北众成”平台,平台除了组配出优良品种,更重要的是确定核心种质再改良,从而突破国内玉米资源很难实现持续可循环的瓶颈,真正有利于国内种业公司的持续性和多样性的资源需要,其意义及其深远重要。
在“南北学院”及“南北众成”平台基础上,构建“南北市场”品种转化平台,把“南北众成”平台的优势组合在相应的适应区试验示范,便于选择,满足行业对品种的需要,除了展示自身优势品种外,“南北市场”也会因为转化效率和质量形成洼地效应,对行业的优良品种形成引力,最终成为汇聚优良品种的大平台,从而实现“南北学院”的技术交流落地于“南北众成”的资源对接以及“南北市场”的品种转化,构成三位一体的“南北生态”。
2024年8月19-22日,“南北学院”在甘肃省张掖市组织召开了为期4天的“南北学院第一届玉米育种交流研讨会”。通化市农科院作为该次研讨会的主办单位,由院长朴洙满、副院长姜立雁同志带领玉米育种团队带头人及科研骨干参加了此次会议。此次会议邀请国内知名行业专家进行现场学术交流报告,同时现场进行玉米优异种质资源的交流,组织参观新品种展示田、甘肃省农科院育种基地、国家生物制种基地、大北农生物制种基地及张掖市种子产业园区。
“南北学院”是通化市农科院创新思维、突破限制、提升维度的重要举措之一,在积极推南北生态同时,提出“华兰联盟”构建,立足于兰卡资源,加强省内外合作,创建自己的核心种质,把传统的育种上升到一类资源的创新提升的高度,“华兰联盟”的创建,有可能带动国内玉米育种格局的变化,实现一省一品的种质资源提升。
“南北学院”的模式已成功在其他作物育种上复制运用,小麦行业按照“南北学院”的规则成立了“一麦众承”,人员规模近800人,在小麦行业内产生了很大影响,该模式可以在其他行业上推广应用,很有价值。
通化市农科院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秉持“开阔视野、拓宽渠道、科研创新、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将进一步加强加深与全国各地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及大型企业的合作,从资源交流、合作攻关、成果对接等方面入手,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更高更广的舞台上展现责任和担当,实现更大发展。
总编审:朴洙满
编审:夏海丰
编辑:马艺文 郑永照
评论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