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热烈庆祝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网站正式开通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关于本院 > 院简介院简介

                 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简介
    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是地市级综合性、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科研历史发轫于1940年,其前身“通化省立劝农模范场”,1945年“8.15”光复后改建成“通化实验农场”,1956年在通化江南原通化县农场的基础上,根据省人委(56)吉农字第1123号文件建立了“通化地区农业试验站”。1959年经省政府批准,将通化地区农业试验站改建为“通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1963年,由通化专员公暑行文经省人委批准,决定将该所迁往海龙县良种繁育场。1995年改称“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是吉林省南部地区的农业技术研究创新中心。
    主要开展水稻、玉米、大豆等新品种选育及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和创新工作,同时开展作物栽培和病虫草害防控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咨询工作。
    全院国有土地1000亩,其中行政后勤用地200亩,农业科研用地800亩。全院共下设16个机构,其中:行政管理机构8个,科学研究机构8个。行政管理机构分别为办公室、人事教育处、科研管理处、技术开发处、总务处、计财处、保卫处、工会;科学研究机构分别为玉米所、水稻所、作物所、植保所、信息所、综合所、生物技术所、测试中心。
    通化市农科院现有职工108人。科技人员90人,其中正高级技术职称人员14人,副高级技术职称人员32人,中级职称技术人员33人,初级职称技术人员11人。博士1人,硕士35人。国务院津贴2人,省突出贡献5人。
   多年来,为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科院积极调整科研方向,围绕农业发展突破性科学问题,组织科技攻关,开辟海南南繁基地、整合现有科技资源等措施,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计划内科技创新项目5项。通过承担国家产业体系水稻试验站和玉米试验站项目,与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建立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通化试验基地,积极进行资源嫁接和智力嫁接,形成科研经济与基层实践的良性互动,奠定了现代科研院所的基础,一步步向“农业科技研究创新型队伍”迈进。
   “十三五”以来,通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开展攻关研究,获得一大批新品种、新成果。其中审定品种55个,其中水稻45个,玉米8个,大豆2个;共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等奖项15项;2017年,我院“通育269”获得全国优良食味粳稻品评优秀奖;2018年“通系933”获得首届全国优质稻(粳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2019年,“通系945”、“通育269”获得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粳稻)金奖。
    农科院以科技市场为“窗口”,以完善农情通报机制、畅通技术咨询渠道和开展技术服务等措施,不断创新服务三农模式,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通过建立农情分析数据库,为本地区农业部门提供精准的农情通报。为通化地区各级政府、农业部门和广大农民朋友及时提供社会公益信息服务,充分发挥了参谋助手作用。多渠道、多方向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工作,开通热线电话,组织安排科技人员成立新农村建设服务团,累计为10万余人次提供技术咨询,发放技术说明书50余万张。
    多年来,农科院党委大力开展创新型单位建设,不断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人才兴院战略;强化项目拉动,深入转换机制;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吸收相结合,学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同推进的发展思路;科研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牢牢坚持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全力抓好干部队伍素质建设、和谐单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多次荣获省、市级“科技普及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普法、保密、统战、综合治理工作连年被评为先进单位。
   积极开展科技扶贫工作。积极开展双日捐、金秋助学、抗洪抢险、科技扶贫等献爱心捐赠活动。每年抽调技术骨干开展“送技术下乡活动”,帮扶低保户提升科技种田水平,每年赠送良种千余斤和爱心捐款,使众多贫困户、低保户受益。
   当前,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院上下紧密对接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需求,以农业科技创新和乡村振兴科技行动为总抓手,全面提升现代科研院所治理水平,推动全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现代农业强省提供有力科技支撑,为实现脱贫攻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版权所有: 地址:吉林省梅河口市海龙镇 电话:0435-4715158 传真:0435-4715158 邮编:135007 吉ICP备14001436号